房屋的骨架:結構的日式工藝—新東舊時光的日式建築工藝巡禮#4

說起一棟建築要能屹立,肯定是需要先穩固結構,有了結構之後,才能搭建其他各部件,就像人一樣,骨架要先確立,才衍生血肉。

日式住宅建築,結構由下至上可分為 4 個部分組成:基礎、床組、軸組、小屋組(屋架) 。以柱(高)、桁(縱)、樑(橫)所搭接組成的「在來軸組工法」為日式住宅的最大特色。

#基礎

基礎就是房屋的「#地基」。日式建築基礎由布基礎(連續基礎)及床束(獨立基礎)組成。

新東舊時光之結構剖面圖

而新東舊時光的基礎為布基礎、磚束、木床束混合使用,「布基礎」使用於台所、便所及浴室等「#水回り」(指「使用水的空間」),主是為了防潮防水、增加承重力,這是傳統日式建築中,少數使用水泥混凝土或碎石的地方。

獨立基礎部分,日式建築通常會使居住空間高於地面,故使用「床束」。床束就是將木柱或磚柱,垂直插立於束石之上,使建物能高離地面;日式傳統工藝多是使用木床束,但台灣潮濕悶熱,是白蟻的絕佳竄生環境,為防白蟻蛀蝕,因此在台灣的日式建築多半改以磚或混凝土做為床束,此為日式工法在台之改良。

閱讀
更多

Scroll to Top

新東舊時光 New Memories In OldDays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