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雖然長子高橋是賢的加入,為高橋是清暫時緩和了主戰派的激進行動,卻因1930年代後,國際大量限縮古柯鹼的產銷,尤其是針對日本,讓當年裁軍埋下的禍端再起[1],高橋是清仍是在「二二六事件[2]」中,因裁減軍費被主戰派打為阻礙日本進步發展的「保守派」而被刺殺。
高橋是清跟福澤諭吉不同,高橋是清待過上海,也反對侵中,尤其擔任日本銀行副總和總裁期間,日俄戰爭已經讓他看到戰爭實為經濟的絕路;他信奉的是大東亞共榮,希望整個東亞都能強盛起來,跟福澤諭吉的脫亞論有根本上的差異。他一輩子最關注的事都是日本的經濟與發展,與其說要跟歐美軍備競爭,他肯定是更支持「經濟競爭」。
在高橋是清遇刺身亡後,自此,日本的軍國主義已再無勒止之人,朝著侵略擴張的毀滅道路一去不返。
[1] 高橋改變積極政策,實行財政緊縮。在制定1922年財政預算時,比上年度減少支出1.18億日元。宣佈除完成即定的新興事業外,不再擴大建設規模。他還表示,一旦實現裁軍,將把軍費節之用於發展文教、水利事業。1936年,高齡81歲仍任大藏大臣的他,因為日本面臨世界經濟大蕭條以及古柯鹼的限制,再次堅決裁減軍費,以用於其他對日本更有益的產業,招來殺身之禍。
[2] 又名「帝都不祥事件」,發生在1936年2月26日的日本東京,由青年軍官一派,大量刺殺政府官員,希望仿效明治維新,藉由殺死天皇周邊邪惡的臣子,達成「昭和維新」。此事件後,主戰派、軍系人馬獲得空前勝利,對日本國政走向有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