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台灣的古柯鹼與金雞納狂潮—「甜與苦、毒與藥」藥仔會社的起落#3

「一間藥仔會社勝過三間糖廠。」

說是「遠東最大」,昭和時期的台灣,藥仔會社的產值到底有多高?由這句在老一輩新營在地人口中相傳的話語,也許能夠一窺其盛況。

「糖」是一般認知日治時期台灣最具經濟效益的產業,但光是一間藥仔會社的經濟產值,就高過三間糖廠。尤其時逢戰爭世代,軍用麻醉藥劑等,肯定是全世界的剛需。

1933年,全世界的古柯葉輸出量,估計是870公噸左右,台灣就佔了103公噸,是全世界產值的1/8!而且只有台灣在東亞,其餘幾乎都是南美所產,遠東最大毫不誇張,甚至可以說是「遠東唯一」。何況當時因古柯鹼的敏感性,日方很多數據都是秘密資料,也許遠比帳目上來得多。

台灣有這樣種植和生產的規模,除日方政策之外,主要需歸功於台灣得天獨厚的環境。當時日本有120種認定的藥用植物,其中半數無法在日本當地種植,只能在台灣完整栽培。因台灣地勢從平地到高山、氣候從熱帶到寒帶,大多數的植物都有其適合栽種的地方。

當時的日本報紙,還曾經以「處在特別位置,且蒙受上天恩賜」稱讚台灣的藥用植物栽培環境。

藥仔會社工廠內部一景。珍貴老照片來源:劉家祿後代提供。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變造。

而說起調酒中很受歡迎的基底「通寧水」,即是使用「奎寧」做為香料。在能夠化學調製之前,是由「金雞納樹」的樹皮所提煉的。在成為調酒基底前,這個奎寧可是治療瘧疾最重要的藥物[1]

日治時期,最早接收台灣時,台灣的衛生條件還很差,先是要處理鼠疫的問題,再者又發現比鼠疫傳播更廣、更難解決的由蚊蚋傳染的瘧疾[2]。在解決這些衛生問題時,也慢慢帶起了台灣的製藥產業。

金雞納跟古柯一樣,是南美洲的原生物種,日本人認為這個在戰爭世代,是極重要且有極高經濟價值的產物,但日本國內的氣候和地形都不適合栽種,在各地試栽,發現台灣的成效最好,於是在台灣大量投資開闢林場。

古柯鹼和奎寧,就成為了當時藥仔會社最主要的兩個出口商品,並且此廠是有精煉能力的藥廠。隨著藥仔會社的成功,此後其餘日本的政治勢力、財團、藥廠也紛紛投資在台灣建立林場和藥廠;其中最具規模的,仍屬藥仔會社和星製藥。

他們帶起了新營和嘉義的人口成長,大量的工作機會吸引移工,在當時有許多人是「南漂」人口[3],讓新營頓時鬧熱發展起來,也為台灣的製藥工業奠定基礎。


[1] 說起奎寧被加入酒中的起因,還是為了在軍事行動時預防瘧疾呢!據傳是英國士兵覺得通寧水太苦難以下嚥,故混入琴酒中減輕其難以下嚥的問題,成為琴通尼(Gin and Tonic)的原型。跟台灣民眾做工前慣於飲用的「阿比(維士比)套維大力」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2] 鼠疫及瘧疾曾長年造成台人與在台日人的大量病歿,但台灣自大量移民移入以來,本土的瘴癘及中國傳入的熱病等,人民對於病痛、病歿已是習以為常,視為「風土病」,即地方流行病,並無特別重視處理。直到日人治理之後,才大幅改善台灣衛生環境,並使鼠疫和瘧疾的傳染與影響降至最低。

[3] 竹苗一帶在1920-1939年間,多有遷入台南白河、新營的人口。

閱讀
更多

Scroll to Top

新東舊時光 New Memories In OldDays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