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拾光——新東舊時光的日式建築工藝巡禮

説到日式建築,大家可能會想到木造、和室、榻榻米、廊台(緣側)等經典元素,你可能會浮現青田街那一區的典型建築,又或者我們新東舊時光的日式宿舍的模樣。

然而,大家所熟悉的總統府,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又或者充滿華麗巴洛克歐風的台中火車站,這些相當「洋派」的建築,也是出於日本人之手,是不折不扣的「日式建築」。

之所以說是「日式」建築,而不「日本」建築——明明這些建築本來就是日本所建的呀,包含新東舊時光的前身?

是因為,在世界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樣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而他們不一定是「日本的」,並且通常都是融入了當地的特色,是依照當地的氣候環境改良過的,包括材質與形式,甚至有許多歷史文化元素。

所以日式建築,儼然已經是個建築的典範風格;它已經從早期大量受到中式建築的影響,漸漸地走出自己的獨特性,甚至融合後期大量的歐式建築風格,以及現代的建築風格和技法,成為一個具有辨識度和獨特美感的建築形式。

無論新東舊時光或前身藥仔會社單身員工宿舍,都是標準的日式建築,這樣的考量台灣的風土民情的日式建築,究竟有什麼特色、其工法在台灣有什麼改良及其優異之處,閱讀本篇,你可以對台灣的日式建築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

讓我們以新東舊時光為入口,來一場台灣日式建築工藝的巡禮

一、新東舊時光的前世與今生


新東舊時光,前身為曾經的「遠東最大」的員工宿舍。

大正 12 年(1923 年),日本三共製藥在台南新營設立關係會社「臺灣生藥株式會社」(當地居民俗稱「藥仔會社」,關於藥仔會社的成立背景,可參考筆者其他文章),本建築為當時臺灣生藥株式會社之日籍員工單身宿舍,被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台南縣府員工宿舍,由許家人入住,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儘管期間經歷多次局部修繕,建物仍保留原有材料使用。


基本建築形式為雙拼日式住宅,一棟二戶左右鏡射。此為最常見的日式住宅形式[1],是指在同一根頂桁(棟木)底下,分為兩戶使用的住宅;在建築平面上,左右兩側形成相對的平面,以及成雙成對的室內空間。現為9號、13號兩個戶號,皆屬於新東舊時光的修建範圍。

原先的日式宿舍,屋頂為寄棟式構造,鋪設理想瓦[2],由上而下的層次分別為:理想瓦→掛瓦條→防水木片→野地板→垂木。


屋架為京呂組和小屋組,材料為杉木,一戶由三組屋架單元組成,分戶處再有一組,共七組;極少使用鐵件,以榫接為主,是標準傳統的日式工法[3]
 

屋身外部為簓子下見,內部為小舞壁(即編竹夾泥牆)[4]。簓子下見配合雨淋板角度作痕刻,使之與雨淋板密接,增加防雨作用;建具的部分,原有之襖、障子門、舞良戶、出窗及欄間保存完整。


地坪的部分,於原有地坪上方因使用需求改為其他鋪面,下方仍留有原先之榻榻米。

原為坐擁庭園的標準日式住宅,庭園留有多棵大樹,新東舊時光在修復的過程決議中,定案保留,與植物共生。

由上述對此棟日式宿舍老宅各部件的一一梳理,可見新東舊時光的前身,聚集了純正的日式建築工藝,並且幾乎完整地保留了當時的材料與樣貌。而新東舊時光的未來,也希望是能依原工法、舊材料,盡可能地重現這棟日式老屋。我們完全可以透過新東舊時光,去看見日式建築的傳統工藝之美。

二、房屋的骨架:結構的日式工藝

說起一棟建築要能屹立,肯定是需要先穩固結構,有了結構之後,才能搭建其他各部件,就像人一樣,骨架要先確立,才衍生血肉。

日式住宅建築,結構由下至上可分為 4 個部分組成:基礎、床組、軸組、小屋組(屋架)[5]。以柱(高)、桁(縱)、樑(橫)所搭接組成的「在來軸組工法」為日式住宅的最大特色。

基礎

基礎就是房屋的「地基」。日式建築基礎由布基礎(連續基礎)及床束(獨立基礎)組成。


而新東舊時光的基礎為布基礎、磚束、木床束混合使用,「布基礎」使用於台所、便所及浴室等「水回り」(指「使用水的空間」),主是為了防潮防水、增加承重力,這是傳統日式建築中,少數使用水泥混凝土或碎石的地方。

獨立基礎部分,日式建築通常會使居住空間高於地面,故使用「床束」。床束就是將木柱或磚柱,垂直插立於束石之上,使建物能高離地面;日式傳統工藝多是使用木床束,但台灣潮濕悶熱,是白蟻的絕佳竄生環境,為防白蟻蛀蝕,因此在台灣的日式建築多半改以磚或混凝土做為床束,此為日式工法在台之改良。

床組

「床組」就是「地板」。連接「基礎」及「軸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床組」由以下部位組成:

「大引」、「根太」縱橫的木條交疊,連接各個「床束」。上面放上「床板」,在「床板」的上面再鋪上「榻榻米」,就構成了標準的日式建築地板。而這樣的日式建築地板,到台灣後,因應氣候與環境,多有改良。如新東舊時光緣側及台是鋪設木地板,未使用塌塌米; 9 號後期將台所地坪填充水泥,面貼小口馬賽克地磚,座敷、居間、浴室及緣側則改鋪 PVC 地坪, 13 號地坪現況更新為木地坪及竹格地坪,下方仍保留原有榻榻米;玄關為磁磚地坪。

軸組

在日式木造建築中,最普遍使用的工法便是軸組構法。此工法淵遠流長,在很古老的時代即開始使用,所謂的軸組,其實就是柱(垂直)與樑(水平)[6]的組合,為一棟房屋最主要的結構,結構先成,才將牆壁或樓地板裝置上去。

日式軸組材料,多選用杉木,新東舊時光的樑柱也不例外,但白蟻侵蝕嚴重,這就是木構件在台灣的一大問題。修復工程中,防潮、防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其實很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老建物,都是因為白蟻蛀蝕太過嚴重,甚至到了沒法再修復,淪為只能拆除的最終命運呢!

去年,我們曾參訪台南新營,已經成功修復的日式老宅的「前輩」弎弌和茗園「本田三一宅」,筆者也曾向現今的業主詢問過關於白蟻蛀蝕的問題,她說他們為了這個問題也是絞盡腦汁,在修復的過程中就做了多道的防蟲工程,即使白蟻的問題現今沒有辦法可以保證永遠[7]

主樑

正是因為新東舊時光原有的許多構件,經過歲月的洗禮,已屆退場之時;團隊為了盡量復其原樣,處處尋覓相近時代的材料。受到建材銀行的大力幫忙,構成了老屋生命轉移的美妙緣分[8],新東舊時光新的主樑,是來自陳家所捐贈的麻豆合興碾米廠的樑木。百年建築,在此獲得新生、延續情感記憶。

日人對於房屋的主樑(日人稱「大樑」)相當重視,他們認為這根樑木是要穩固整棟房屋,因此主樑分外神聖。在安置完主樑,使結構完成時,他們甚至會舉行隆重而神聖的「上棟式」,就是「上樑儀式」。是敬謝主樑成為這間房子的主幹、守護神,防止邪祟入侵的一個儀式。

新東舊時光相當重視這個神聖而有意義的儀式,為此特地舉辦典禮。典禮當天請到玉旨天聖堂的蕭甯中老師,為我們進行並主持完整的上樑儀式,祈安植福。

「房屋就像人一樣,動土好比受胎,而上樑,就是加冠、行冠禮,代表成年」,蕭老師說。象徵著新東舊時光在主樑安上的那一刻,整棟房屋骨幹已立,站穩了腳步,接下來只需增添血肉,以及後續妝點。

上樑典禮的日子,是老師看過的;我們除了依老師指示,做了完整的事前備禮,在當日,也從設下五方清靜結界開始,依序完成淨樑、祭樑、勅點樑、上樑、安樑、敬樑的程序。蕭老師勅令八卦、日月星辰,點上主樑,讓這根主心骨穩住整個場域,庇佑修復工程順利平安!

有意思的是,當日在祭典祈福,頓時發爐,爐火赤旺,蕭老師感嘆道很少見過發得這麼旺的——為新東舊時光的前路帶來美好祝福。

棟札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在上面的照片裡,主樑上有一塊顯眼的板子,那是什麼呢?

傳統的日本建築通常都有個叫做「棟札」的物件,如同建築物的身份證,上頭載明了上樑的時間、建築物的設計人、工匠及業主的資訊等,大多釘於建物的主樑上。

身為一棟日式宿舍老宅,新東舊時光這次的上樑典禮,當然也不能遺漏這個重要環節;我們參考棟札的精神,製作了一個前有建物資訊、後有建物設計圖的細緻手板,並在淨樑儀式之前,邀請對這棟建物的修復,有巨大貢獻,卻默默隱身於後的人們一一上前簽名於上。

除了我們臺南市許願傳愛文教協會的理事長以及總幹事以外,還有設計者合拓建築師事務所、工程團隊萬象工程行、蕭勝壬及莊國良等大木匠師們、在地文史工作者王文達老師等,這些默默支撐起修復工程的重要夥伴,都請他們留名,與這棟建物同在。

這些重要夥伴就相當於這棟建物的主樑骨,謝謝他們的默默支撐。

榫接技法

中國、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中,均可見榫接技法的大量使用,有些建築甚至全部都是榫接而成,沒有半根釘子、黏著劑或水泥;新東舊時光大多數的部件,都是以此技法銜接,像是主樑。

這種傳統工法較後來的「在來軸組構法」(在構件間以五金或螺栓來固定)、「框組構法」(壁式結構組合),更具有彈性、柔韌的優勢,使接合處形成柔性結構,更能安然度過地震的劇烈搖動——這樣的技法,讓筆者也深深著迷。

因為結構的固定並不是靠額外的東西,只是憑藉樑柱本身榫(構件嵌入的部分)卯(構件凹入受嵌的部分)的相契嵌合,在這不斷地交錯、完美而精準的相嵌下,撐起了整棟建築,甚至在風雨中屹立千年不倒!

不覺得這很像人跟人之間的相遇、合作嗎?正是因為無數的我們相遇交錯,彼此有著彈性空間,恰如其分地讓這個社會運行下去。

三、為你日曬雨淋:屋頂的日式工藝

台灣日式建築的屋頂通常都是融入了台灣的特色,是依照台灣的氣候環境改良過的,包括屋頂和屋瓦的材質與形式。

新東舊時光的屋頂屬於「寄棟式」,上鋪「理想瓦」(上瀧式改良),均是為了因應台灣風強又多雨潮濕的氣候。「寄棟」就是所謂的「廡殿頂」,特色為四面降坡,都是斜面,能良好地導風洩水。

我們的修復工程,會戮力復其原樣!

屋頂

建築本體屋頂為寄棟式,便所以切妻式向北延伸,整體鋪設理想瓦(文化形水泥瓦),構造為典型樣態,由上而下依序為理想瓦→掛瓦條→防水木片→野地板→垂木;雨庇處為亞鉛板。 9號屋頂植物攀生,且因下方木構腐朽,原浴室空間上方屋頂坍塌;13號屋頂因漏水,居住者為解決此問題,塗佈環氧樹脂,呈現目前之綠色樣貌。

屋組

屋組為和小屋組,因本棟建物跨距小,無斜撐桿件;構造上是在小屋梁(水平大料)上豎立高低漸變的小屋束(短木柱)形成屋坡的斜度,以垂直與水平構件形成粱架系統。

木材使用為杉木,現況白蟻蛀蝕情形嚴重,於調查時發現多處蟻道及白蟻活體。全區損壞多為木構件遭白蟻蛀蝕,伴隨少數構件乾縮劈裂,又因本建物長期漏水導致腐朽崩塌。

日式建築中,常可於木料上發現以假名及數字表示材料位置之墨跡,縱向以「伊呂波歌」排列,橫向以數字「一二三四五…」排列。於108年10月8日進行屋架調查,發現本棟建物之墨跡,於小屋束上寫有「と四、ろ五、は五、と五、ち五、は八、と八」,除位置記號外亦有放樣墨線及木材商行之印記「台和商行製」、「中川製材部新宮工廠製」,可依此推測木材來源。

天井

二戶皆為竿緣天井,配合後期使用,於原有竿緣天井覆蓋夾板。9號原竿緣天井下方覆蓋夾板,夾板受潮,台所、風呂及緣側竿緣天井塌陷,竿緣遭蟲蟻蛀蝕,天井板破損嚴重;13號後期於原竿緣天井下方覆蓋夾板,擴建空間亦為夾板天花。

四、巧思的內在:內部的日式工藝

編竹夾泥牆(真壁、小舞壁)

新東舊時光的修復,向來秉持符合歷史文化的精神。

如影片中大家所看到的編竹,是很講究工法也要比照原樣的。在貫木和間渡竹之間,全以師傅手工編綁麻繩而成,並且若有用到釘子的部分,皆非用風槍,而是一個一個小釘子仔細鎚釘上。

質感都來自細節,新東舊時光的不妥協。

編竹其實是傳統泥牆的前置步驟噢!就是俗稱的「竹屏仔壁」啦!日式建築中叫「真壁」。

無論是傳統閩式或日式建築都可以看到噢!

這類牆體吸、散熱快速,晚上沒日曬的時候能迅速散熱,讓室內降溫;泥土本身又具吸濕效果,能良好適應台灣的氣候,達到冬暖夏涼之效

傳統工法也是很有智慧又迷人的呢!

而這個外部在塗泥抹灰之後,實際上內部編竹怎麼樣是不會有人知道的,但我們肯定不允許任何怠惰和偷工減料的。

例如編竹的綁法,有分成三尺和六尺的差別,綁法各有不同。而如果綁得亂或隨便,會造成結構問題

麻繩有 2 種綁法:

1.水平向上下方向交錯綁紮,與垂直向中心粗竹片交接時需交叉纏繞

2.垂直向統一左上右下綁法,與水平向粗竹片交接時交叉纏繞

後續泥塗也是有許多眉角需嚴格遵守,真的是手工細活!

泥塗

之前的「編竹」,在竹片編好之後,需要塗泥使之成為牆面,而這個塗泥的工法,需要經過4層作業,一層比一層更細:

1.底塗:就是各位讀者們看到圖片中粗灰點的那層

2.中塗:第二道中塗跟底塗最大的差別在於,底塗摻雜稻桿,面積較粗大,而中塗是混稻榖,顆粒較為細小

3.面塗: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白色牆面了,這面塗工法需分兩道作業,第一道作業主要是整平中塗。使牆面平滑之後,才能進行第二道,上白灰麻絨粉光,我們看到牆面的白色,主要由此而來

筆者最近在研究荷蘭人帶來的傳統工法,他們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糯米+石灰+蔗糖混和出來的泥,跟「真壁」工法所用的原料有很大區別呢!覺得分外有趣,分享給大家!

之前跟各位分享過的傳統工法泥塗,實際在編竹夾泥牆上需要4道工法。

照片中師傅所塗的已經是最外層的「面塗」,此層要先整平中塗,使牆面平整光滑後,才能再上使其美觀的白灰麻絨粉光,因此是2道工法。

底下泥土色的部分,就是「中塗」,由土混合稻穀而成,照片中可見那些細微的顆粒不是雜質垃圾,正是「稻穀」啦!

修復現場的那些磁磚

你知道40年前,台灣最「鑠奅」 (ㄕㄨㄛˋ ㄆㄠˋ,蝦趴)的磁磚流行款式是什麼嗎?

就是照片看到這種小碎磚啦!​

那時候就連鐵窗都很有美感,是有古典高雅的漆色(像是古典綠、祖母綠),加上鏤花、曲線等造型!

小碎磚牆面常用白磚為主,點綴一些花磚,地磚則通常都是碎花磚,就連浴缸都要鋪滿碎石子,要多花就有多花,色彩繽紛多樣!

現代設計,色彩越來越少了,未來會更趨簡約、素樸,漸漸進入單色的世界;各有優缺點,像是過往那種小碎花磚,筆者小時候都覺得很煩,因為打掃起來縫隙很難清潔,長大後不是自己掃和擦了自然覺得美。

灶腳——溫暖一家人的所在

最近我們的修復工程,一部分到了灶台的修復。

看到那個灶台和洗菜槽整個讓筆者相當有親切感,因為那個瓷磚的顏色和樣式,跟筆者從前老家裡的幾乎一模一樣。完全就是在「舊家」重遊的感覺,裡面可能有許多的親戚、爺爺、奶奶,家族裡的許多人都回來了。

大家一起,各自出一道菜;小孩在旁邊等著端菜偷吃。這是屬於一家團聚的暈黃暖色回憶。瓷磚是工地主任用心去尋覓鄉下建材行找到的,你也看過這樣的灶腳嗎

壁體

外牆為「簓子下見22」,簓子下見為臺灣日式建築常見之外牆形式,多用於住宅等小空間,作法以符合雨淋板斜度刻痕於方形角木,再押覆於雨淋板上固定。

內牆為「小舞壁」,即編竹夾泥牆,為一般日式住宅常見之構造。做法為竹材經緯相列,間距約1公分,以細藤於交叉點綁紮固定,再填以泥料壓實,此為底塗,底塗上覆中途,再面塗白灰即完成。

本案外牆雨淋板現況翹曲、風化,9號外壁部分以浪板遮蓋,簓子下見板損壞,遭白蟻蛀蝕;13號簓子下見板因蟲蟻蛀蝕,居住者曾以木板抽換整修,並重新刷塗油漆;內牆部分,編竹夾泥牆部分損毀,表面灰作龜裂。

建具(門窗)[9]

本建築之障子有對外的「腰付障子」及座敷與緣側間的「縱額障子」。9號之縱額障子及舞良戶皆已佚失,現存玻璃推拉窗木料及玻璃損壞嚴重,襖門變形,欄間形式保留;13號整體保存完整,部分障子及襖配合空間增建移至他處使用,整理後可移回原處使用。

內部榻榻米

五、日式建築不可或缺的靈魂——庭園

庭園綠能&風的流動

先前在「臺南市歷史街區及歷史老屋講堂」的講座內容部分,新東舊時光合作的胡杏璋建築師(合拓建築師事務所)就有回答關於許多修復的兩難課題,最後做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

例如環境取捨,新東舊時光周遭原有許多珍貴老樹(像是之前我們介紹過的芒果樹),因為新東舊時光原先就是標準帶有日式庭園的日式宿舍!但這些植觀卻緊鄰建物,且因「高程差」使基地易淹水,成為修復設計首要解決的課題。


最後設計方案還是選擇了與老樹共存,並為未來庭園景觀打下基礎;調整基地高程和新設雨水池、排水溝,解決基地淹水問題。在修復過程中,盡可能以整修的方式保留重要空間紋理,使家族與建物的記憶與情感得以延續。

周邊的樹木幾乎全數留存——是思考環繞樹木而建,尋求建築與樹木共存,而非要樹木配合建築移伐,因為樹木也是記憶、也是生活空間的一部分。而日式老宅的修復需要注意許多細節,合拓建築師事務所詳細地考究過往工法,以及材料的使用,在建材方面,也多有使用舊料延續歷史建物的生命。

設備

民國45年,許家搬入時即留有日治時期的消防砂、水池及塵芥箱。消防水池約有120公分深,現今填土整平,未來將保留。 日式建築多將塵芥箱設於勝手口旁,本案於9號後方空地及13號廚房外各發現一座塵芥箱,推測為兩戶各自原有之設備,因無使用而移位。

景觀

日式宿舍與庭園關係為本建築類型重要配置,基地範圍現況有6棵芒果樹、2棵土芒果樹、2棵大花紫薇、1棵樟樹、1棵大葉欖仁及1棵玉蘭花,其中一棵芒果樹為臺南市珍貴老樹24。現況因植栽與建築過近,有竄根之情形。

本棟雙拼社宅於小屋束構件處保留伊呂波歌座標,其手寫記號係為日治時期匠師於屋架建置時為方便工匠進行施工管理,於構件上標註伊呂波歌編碼系統(いろは歌)以利構件都能準確安裝定位,其伊呂波歌座標系統係由 47 個不重複的平假名組成,源自於平安時代歌謠,為當時的手習歌以方便記憶,眾人朗朗上口,如同現代的 ABC 字母歌曲般。經調查目前襖門引手僅剩 3 組,於未來修復過程在建具修復時需將引手清潔再安裝回去。

六、日式建築的特性與優點

人們之所以大量使用木頭去造房屋,肯定是有原因的。而新東舊時光做為一棟95%皆為木造的日式宿舍建築,自然要好好探究日式工藝、木造建築到底有哪些特性和優點,才會如此受人們歡迎。

木材的方向蘊含大智慧

在傳統日式建築工法裡,其實木頭的使用充滿與宇宙天地合一的智慧,新東舊時光對這些工藝中蘊含的智慧相當敬重。先不說環保、自然調節等功效,其實木造建材來自哪裡、方向、擺放的位置是有一套準則的噢!

例如日人將樹木能照得到陽光的那一面稱為「背」、另一面稱為「腹」,這跟華人文化中的「陰陽」概念是一致的!而樹木靠近根部的地方稱為「木元」,靠近枝梢的地方稱為「木末」,就是「本末」的概念!

這個陰陽和本末的智慧,是有應用在工法裡的!例如樑向屋頂的那一面,要是「背」;樑向地面的那一面,要是「腹」,是不能反過來的,而榫接的部分,是木元對木末,這樣合起來就會是一根木頭的樣子。

當然不是只為了美觀。木材的「背」、「腹」,因受日照的不同,向日的背的那端,年輪會比較密、比較緊實,陰影的腹的那端,年輪間距會較疏散,會較有延展性。

柱的部分也是同樣的道理,向著屋頂的那端,必須是木末,插入土裡的那端必須是木元,就像樹木原先生長的樣子。這並不是只是為了符合一個形式,是樹木即使做成木材,其原本的特性仍在!木元會較木末更粗硬,而木末較有彈性,所以一棟房子根要紮穩,柱底必須是木元。

木材的原生環境造就它的特性

樹木原先生長的環境,也會影響製成的木材要用在哪裡,例如浴廁和客廳所使用的木材,很可能就是在不同生長環境的兩種木材;並且當地的建材,一定是最符合當地住屋所需的特性,正好符應現代「在地直用」的環保概念。

在成為木材之前,他們都是樹木,是活生生的生物。因此,要以木材本身是「會呼吸的」去思考、配置這個建材的使用。例如前面我們所說到的木材的腹背、元末 ,都是以樹木原先的生長為思考,而在不同地域所生長的不同類型的樹木,所造成的木材,當然也有其不同之特性!

過往有智慧的工匠們,都會良好地運用這點,例如在浴廁這類長年與水為伍,潮濕的環境,就選用原先在山谷濕地所生長的樹木造成的木材,他們本身就特別防水及吸濕。

而在客廳書房等處,則選用丘陵處日照充足、強烈的樹木木材,這些木材本身乾燥、溫暖,堅韌,能讓這些地方保持一定溫度,又能調節空氣,自然氣場良好。

例如杉木,杉木的調節濕度的能力非常強,若大量使用,能讓空間裡的人們處在舒適的環境,而且木造的樑柱結構,是能夠配置大窗的,更能引入自然光與自然風,相當適合台灣悶熱潮濕的天氣。

當我們將木材照著其原本生長方式使用,一定能感受到他是有生命、會呼吸的,是與我們共生的夥伴,這是日式木造老屋的魅力!

木材的身分證

前文我們提到日治時期,匠師於屋架建置時為方便工匠進行施工管理,在木材上會標註伊呂波歌座標,以便依序安置,就像木材的身分證一樣,新東舊時光有保留這個歷史特色。

但你知道嗎?一根木材,如果是原材,光看它的表面就能夠認出這棵樹的生長環境及植育條件,在日式工藝裡稱作「木紋(木目)」。就如前兩節所說,木材受日照的方向、樹根或樹末,實際上都會呈現在木材上。

一根木材是取自靠近樹皮或靠近樹芯,也會有很明顯的分別!不只是在外觀上,在使用上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木材的「背」、「腹」、「元」、「末」都各有不同,「表」、「裏」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區別囉!表就是接近樹皮的那一面,裏則是接近樹芯的那一面,木表的紋理會較白而整齊,摸起來也比較滑,而且含水量比較高、易乾燥;木裏剛好相反,粗糙、散亂、木紋容易剝落,但抗水氣又不易腐敗!所以如果是木板這類較薄的木材,時間長了其實會從木裏向木表那側凹起捲曲,是不能不注意的細節!

因此,地板或走廊的鋪設上,木表是一定要向上的;前面章節提到的容易受雨淋的「緣側」(濡緣)或容易被雨水濺到的雨淋板「簓子下見」等,反而會將木裏向外。組成房屋四角框骨架的細棧木,也一定要注意木材表、裏的組合,使上下兩側的木表相對,才能因應木材表裏會捲曲的特性,使四方的框架穩穩支撐,不至變形。

木材的強度與環保

使用木材作為建材,除了前述的那些優點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木材的環保性質。木材是不折不扣的綠建材。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如果大家都用木材去蓋房子,那要砍很多很多的樹,地球的樹木面積已經大量減少,不能再砍伐珍貴的樹木了!

筆者曾經就是其中之一。

研讀相關資料之後,才發現,樹木長到一定程度後,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就會急遽降低,有計畫地採伐這個階段的樹木,並規植新的林地,可達活化再生、永續經營之效!

因此真正的問題是濫墾濫伐、偷盜原始林地、破壞原生棲地;木材的使用實際上可以有計畫地週期性更新人工林地、使用再生木。

現今台灣的建築,已大都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了,約佔90%以上的比例。多數人認為由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最堅固、耐震、耐用,但這是事實嗎?

實際上,相較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木造建築因木材柔韌又輕巧,可以吸收並透過整個構架來分散地震所產生的衝擊,連木建築中所使用五金配件連接的部分也能有效抵消地震力和地面的交互作用。以「耐震工法」而言,木造結構更優於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因此現代建築工法後續陸續開發「免震」、「制震」等工法。

現代木建築當然也沒就此停步,持續更新組裝工法和高性能面板,現代的木造建築,具備更高的耐震特性。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許多現代木造建築都沒有倒塌,甚至沒有受損。

而翻查研究結果,顯示有63%的木構造可以使用50年以上,大部分的木構造建築甚至可以使用超過75年,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日本的法隆寺五重塔,已經建成1300多年,中國的南禪寺也有1241年的歷史(截至今年2023)!

反觀鋼筋混凝土建築,有一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只有50年以下的使用時間,只有1/3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可以使用超過50年。而數據上更讓你意外的,可能是有80%的鋼構造建築的壽命小於50年,甚至有一半的鋼構造建築撐不到25年!

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木造建築跟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思維不同,後者是資本主義興起,開始植入「用完就丟,是為更新」的拋棄式概念,木造建築卻是「壞了就修,永續維護」的老派概念!木造如果有好好維護更新,是能夠長久屹立的;法隆寺就是這樣,它原先的設計,是就結構上比較容易損壞的部分,用較為細小的構件去組成,以便日後維修更換,在設計上就是要永續經營的概念——哪裡有朽壞、到了年限,只需要修葺或整換該處,就能夠繼續使用的長長久久。

這很老派,也很浪漫。

後話:原樣修復或改建修復

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物在修復的過程中,最常面臨的選擇題就是:「要忠於原樣」還是「予以新樣態」?

這猶如火車難題般的二選一,近期歐洲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2019年大火毀壞的巴黎聖母院,修復的這段期間,也是分成兩派論爭。到底我們應該忠於原貌,讓它在現代的街道上,仍保有1163年偉大的時代精神?

還是就像法國總理主張的,可以適度改建,加入更多新時代的設計及建材,甚至更動空間,例如把原本的木頂做成空中草地綠化,以及尖頂改造?讓巴黎聖母院能融入這個新時代,獲得新生命?

這實際上代表的是兩種價值觀,就看現今的人民如何選擇。

而新東舊時光選擇的是,盡可能以整修的方式保留重要空間紋理、還原工法,使藥仔會社日式老宿舍、許家家族的記憶與情感得以延續。


[1] 台灣日式住宅有獨棟、雙併、四連棟(長屋)等形式,可視為身分的象徵。如獨棟,即為獨門獨院的日式住宅,一戶住一家。在1922(大正11)年頒布的《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當中,獨棟的居住條件至少要有高等官六等以上。台灣目前常見的獨棟住宅主人,為中等以上學校校長、各地區郡守等的官舍居多。

[2] 關於屋頂、瓦片等詳細解說,請參閱本文第三章。

[3] 關於房屋的結構等,請參閱本文第二章。

[4] 關於房屋的外牆與內部結構,請參閱本文第四章。

[5] 屋組為屋頂結構的一部分,請參閱第三章。

[6] 樑上還有「桁」的存在,與樑的方向垂直。然而主受力結構仍為樑,為結構部件中相當重要的主幹。

[7] 關於日式建築為何如此喜愛使用木建材,以及木建材的優點、蛀蝕問題的觀點,請詳見第六章。

[8] 關於新東舊時光建物「舊料」的相關故事,請參閱筆者其他文章。

[9] 在日式建築中,於開口部的隔板稱為「建具」(たてぐ),日式建築多以推拉門作為隔障,推拉門又分為「障子」(しょうじ)、「襖」(ふすま),加上上方的「欄間」(らんま)及「鴨居」(かもい)、「敷居」(しきい)成為一體。「障子」及「襖」雖同為拉門卻有不同的意義,「障子」有中介性轉換的意思,而「襖」則為隔斷。

閱讀
更多

Scroll to Top

新東舊時光 New Memories In OldDays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