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台南除了府城以外經濟產值最高的地方、曾經有東亞最大的製藥廠、曾經集藥糖米三大重要產物及鐵路網建設於一處——
說到新營,你會想到什麼?
以上那些你可能覺得陌生的描述,都是日治時期,也就是昭和年代台灣的新營區。
新營曾經有過現在新營人也不怎麼知曉的熱鬧風華,而這些舊日的鬧熱流光,滾滾交疊綿延,流成了今日我們生活的在地街景和文化。如果想瞭解一個地方過去的歷史,百年前就已經在此地矗立默默察視的舊建物,肯定會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舊建物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文物,這是為什麼要維護老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新東舊時光希望能盡量以原工法、原材料還原修復建物原貌的原因。就是想讓這個建物本身見證的歷史經驗,以及在這個建物裡來來去去的人們的生命故事,能夠繼續說下去。
但,要能在這時代找到幾十年甚至百年前的材料談何容易?甚至許多物質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極為稀缺。這時,相近時代,仍存留的、可用的建物材料,在這個建物確定無法修復之時,就像器官捐贈移植,肯定是老屋修復再生的首選。
新與舊交疊再生,乘載時代的橋樑:舊料
這個物件,就是所謂的「舊料」,泛指從舊建物拆下來的構件及材料。
然而要獲得合適可用的舊料,又是另一難題,幸好臺南市文資處為促進老屋的再生利用,就有成立了一處「建材銀行」(全稱: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 ),居中協調處理舊料的移轉。
新東舊時光向其申請舊料,如今修復工程中的樑柱及一些珍貴的木料構件,就是透過建材銀行,來自各個同樣「高齡」的舊建物的舊料。
如果說我們這先進的時代,有什麼用舊料的必要性?
直覺肯定想到環保的意義,因許多的舊料都還能再使用,可以增進資源的再利用;再者就是前段所提到的歷史文化還原的部分,舊料本身即為一個歷史物證,禁忍過風雨的挑戰,見證過時代的興衰。並且在老屋再生的過程,為了還其原貌,很多當年的設計款式、材料都已不復得見,這時能有相近時期的物料,老屋就得以還原再生。
筆者卻在新東舊時光與建材銀行來往交涉間,聽建材銀行的侯主任(侯成育)充滿熱情地說起關於舊料的來歷,以及環繞在原建物周邊的家族人事時,對於舊料的延續新生,有了更多的體悟。
是的,也許用「延續」會比「轉移」更為貼切。
因為所有的舊建物,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都曾經活在一個人的生命回憶裡。
例如新東舊時光重建所使用的樑柱,是來自於同為台南在地的麻豆碾米廠的舊料。麻豆碾米廠乘載著陳家一家的生命故事,而如今,這段故事將可以透過新東舊時光而延續。
像是歐洲他們相當重視建物的歷史及文化意義,因此修建建物的時候,總是希望符合原時代的狀況,讓人在走進一棟建築時,不是單純地覺得看起來很美,而是像體驗一段曾經存在過的生命歷程。
我們也要將自己的在地文化及生命延續下去。
《無米樂》、《俗女養成記》他們都在菁寮,跟麻豆、新營密不可分
也許你不知道菁寮在哪裡,但如果說起《無米樂》,很多人可能對樂天爽朗的崑濱伯記憶猶深,再不然,甫獲金鐘大獎的《俗女養成記》興許大家就更有印象了!他們的拍攝點都在台南後壁區菁寮里 。
而菁寮有一歷史建物的再生——菁寮義昌碾米廠,其中就有使用到麻豆合興碾米廠的舊料。如此,新東舊時光、麻豆合興碾米廠、菁寮義昌碾米廠三者的共同故事,就被串接起來了;同時,我們也能認識到新營、麻豆、後壁菁寮三地密不可分的關係。
藉著一個不起眼的舊料串接在一起。
舊料的價值,不言而喻!
如果不是因為新東舊時光採用碾米廠的舊料,筆者很可能也不會知道在日治時期,大家歷史課本上熟知的嘉南大圳、鐵路網等,事實上是為了稻米、蔗糖與藥的種植與配送,這些是日治時期台灣的基礎,也是經濟重鎮,奠定後來台灣的發展。
米、糖、藥,就在新營、麻豆、後壁、白河等處蓬勃發展,北台南其實在日治時期是台灣相當重要的一塊,具有特別的歷史及文化意義!新營更是集糖廠及藥廠兩大重要建設於一地,而藥廠,正是現今「新東國中」 與新東舊時光的前身。
這是台南除了熱鬧的府城外,相當值得大家重新去認識的一段歷史文化。
傳承舊料,碾米廠的拉風歐吉桑
我們就先從樑柱舊料的捐贈者,麻豆合興碾米廠的陳家說起。
據侯成育主任分享,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昭和年間(民國34年前),一間碾米廠的老闆,竟然是騎著鈴木250cc的重機車、酷似伯朗大道廣告時的金城武的文青!
(圖:日治時期機車廣告示意圖,非當事人之機車。圖片資料來源:AR東 的網誌
後來成了歐吉桑,依然拉風。這是昭和台灣,合興碾米廠的創辦人陳達其會長。
陳達其會長日常出入並無汽車,主要喜歡自己騎著那輛心愛的鈴木重機車到處跑,也喜愛旅行、音樂與攝影,擁有黑膠唱盤、曾用自己的相機留下過日治時期日月潭水庫的倩影。
簡直就是我們這時代的「文青」。這樣的一位文青,是怎麼從文青變成碾米廠的老闆;從「陳達其先生」變成「陳達其會長」的呢?
這之間的變化,其實具有著歷史意義,陳達其先生與合興碾米廠的故事,就是昭和台灣麻豆新營一帶的歷史見證。
碾米廠和製藥廠的風華
在昭和至光復初期的台灣,米飯是珍貴的主食,一般民眾要為家裡添米煮飯,去的地方,不是大賣場或超市,甚至也不是農會米行,而正是「碾米廠」。
是的,當年的碾米廠的功能,不僅止於跟農民收購稻穀,去殼精製而已,還兼具販售米糧,與民眾百姓的「食在大事」息息相關。是到後來,美援、美式文化及眷村中國北方文化的進入,台灣人民的餐飲才漸漸西化,開始吃麵食類的習慣。
而在光復後,因有米糧分區管制(不同縣市不能跨區買賣米糧),成立了各區的米糧公會。陳達其先生因其為人親善有為,被眾碾米廠推舉為台南米糧公會的理事長,因此稱「陳會長」。
據述,陳達其會長晚年失智,卻還記得要家人載他去造訪從前曾經賒帳借米的一些常客,不是為了討債,而是去關心他們生活過得怎麼樣——碾米廠沒辦法繼續協助了,孩子會不會因此餓肚子,能自給自足嗎?
筆者聽到這段記述時大受感動,這代表著碾米廠曾經也具有公益性質,兼顧著關護街坊鄰居的功能;在衣足飯飽的年代,我們可能很難感受到米糧的重要性,也不大認識台灣米其實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而且很好吃)。
有意思的是,台南米糧公會的所在地,就在「新營」,距離新東舊時光不過450公尺(即現今台南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的所在地,是其前身)!因此,儘管陳家的碾米廠位在麻豆,實際還是與新營有相當大的關聯。
麻豆合興碾米廠、新營糖廠(鹽水港製糖本社) 與 新東舊時光(藥仔會社),可以說是完整見證了新營一帶,從昭和台灣邁入民國台灣的重要產業歷史。
即米、糖與藥(延伸閱讀,另篇〈甜與苦、毒與藥—藥仔會社的起落〉)。
米主要作為民生物用,是當時台灣主要的糧食;糖是大家熟悉的經濟作物,當時日本最喜歡進口台灣的糖,視為最高級品——
但藥呢?實際昭和台灣曾擁有過遠東最大的製藥出口廠,專門製作出口瘧疾用藥、軍用麻醉藥品,經濟產值高過三間糖廠。其時適逢二戰期間,不僅經濟,軍事和外交上也是牽動著全世界,有著莫大的影響力!這就是「台灣生藥株式會社(藥仔會社)」。
生藥會社的創立與發展,帶動新營及白河的人口與經濟成長,也為台灣打下後來醫藥王國的重要基礎。
如果不是碾米廠與藥仔會社的建物仍留存,如何讓我們這代人,甚至是下代、下下代認識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從前的風貌?
這樣的文化故事與意義,事實上都為建物所傳承。
嘿,我們一起看過的馬戲團
像是,原來在昭和年代的台灣,已經可以看得到馬戲團表演了?筆者也是透過這次舊料的轉移,才知道屬於我們台灣在地的這段歷史!
(圖:柿岡馬戲團在臺灣之表演。圖片資料來源:鄭麗榕〈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 年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3期 (2010 / 07 / 01))。
經侯成育主任口述,他們在辦理麻豆合興碾米廠與另外一間碾米廠的舊料轉移的過程中,兩間碾米廠的後代本來初見生疏,畢竟是從未一同生活過的兩個家庭,但竟然在聊起關於碾米廠的點滴時,兩間碾米廠家庭的生命經驗,有了交疊。
就是關於小時候一起去看馬戲團表演的回憶。
當時馬戲團少有到南台灣表演,巡迴演出終於到了高雄。於是陳家的大家長陳達其會長,為了慶祝犒勞為了碾米事務勞忙上下的一家人,叫車從台南直驅到高雄去看馬戲團表演,這是陳家後代,五姊妹難忘的一次美好的生命經驗。
就在陳家姊妹聊起這個的時候,另一個碾米廠的家庭,也登時驚呼,他們小時候也去看過馬戲團表演,也是去高雄!
結果經雙方聊起細節,才發現他們根本就是同一個夜晚、坐在同一個場地上,一同觀看的既開心又興奮的小朋友!原本看似陌生的兩個家庭,原來曾經靠得那麼近,還有過共同的生命經驗。
距離,在這一刻就被拉近了。
這就是透過舊料所交疊的生命經驗。
新東舊時光也曾是許多人共同的生命經驗,像是日人與台灣的深刻連結。
台灣這麼多芒果樹是為了防空襲——芒果樹間穿越的光影
如果你曾注意過現今仍留存台灣中南部各地的日宅聚落,你很可能會發現到處都是芒果樹。
(圖:新東舊時光週遭建物保留的大量芒果樹。MaxFJ攝。)
這些茂密茁壯、看起來年紀就很大的芒果樹,究竟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原因種下的呢?在新東舊時光裡,就保留著兩棵巨大的芒果樹。實際探究其來由,會發現,有時候還留存著的「生物」,應該也算「建物」或「舊料」的一部份呢!
(圖:新東舊時光門前的兩棵巨大芒果樹。MaxFJ攝。)
新東舊時光原先就是被芒果樹繚繞的日式老宅。而目前前院和中庭都還保留著兩棵巨大的芒果樹。
新東舊時光的許家大伯,和9號原住戶陳樹中先生都對其中一棵芒果樹的故事記憶深刻,尤其陳樹中先生的訪談中提及,當時這故事就是他本人在場、親身互動。
民國80年——已經是民國時期的台灣,有一天陳樹中先生發現後院有人一直在觀望,他就上前詢問,結果發現對方是日本人,是隨旅遊團來台旅遊。
陳樹中覺得奇怪,既然是外國人跟團旅遊,又怎麼會一個人自己到尋常民宅呢?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私自脫隊,特地跑來新營。而只為了看看這棟宿舍、這棵芒果樹。
終於看到的時候,跪地撫樹哭泣。
因為這是當年他親手種下的,是他曾經在這裡生活的證明,他曾是藥仔會社的員工,就住在這棟員工宿舍裡;已經準備在台灣長居生活,戰後卻被迫遣返。
當年還是一個小小的樹苗,如今已高過三層樓房;當年還青春有活力的他,如今已是蒼蒼白髮。
這是一個多麼強烈的對比?這棵芒果樹某種程度上,就是他的一段生命,陪他一同見證了遠東最大藥廠的興衰。
(圖:台南市農業局為新東舊時光的芒果樹製作的名牌。MaxFJ攝。)
而經在地文史工作者王文達老師解釋,為什麼台灣像這類日式老宅周邊常種植大量的芒果樹。一者芒果樹結果容易,芒果具食用價值,但另一更重要的,可能是因為芒果樹生長快,高大,枝葉又茂密,很具隱蔽效果。
要隱蔽什麼呢?
竟是日治後期,為了避免成為太平洋戰爭的美軍,對台灣空襲轟炸的目標,因為當時台灣是日本屬地。這又勾勒出台灣複雜的歷史遷變,甚具歷史文化意義。
舊料串接不同人生故事:老屋再生構築在地文化風貌
前文提到的菁寮義昌碾米廠、麻豆合興碾米廠(建物已拆除,舊料在其他建物延續生命)以及我們新東舊時光 三棟建物,除了見證了一段日治時期米與藥的製業興盛歷史,是活的歷史課本以外,這些地方,也曾經都是關於一個人、一群人的生活依歸。
義昌的梁家、合興的陳家、新東舊時光的許家,這些建物都曾經是他們每日生活的地方,乘載著他們的生活軌跡。而這些建物裡,舊料的留存與流轉,都能使彼此的生命經驗交融匯聚。
太多太多,這樣藉由留存的舊物,流轉串聯的精采故事,都見證著像你我一樣的曾經的人生軌跡。
而舊料連接構築起的老屋再生,其實構建描繪的正是一方水土、一群人的生活圈的文化,其前世今生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