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其他投資企業,僅在台灣種植古柯林場,或粗加工廠,仍需將原料運回日本精煉;藥仔會社除了林場以外,本身即具能夠提煉古柯鹼的工廠。
儘管薪資結構台人低於日人,這些產業技術的引進、醫藥人員的經驗歷練,甚至因藥瓶的需求,帶動了「玻璃」產業[1],終究還是為台灣帶來成長與發展。
隨著藥仔會社的成功,其後除了星製藥以外,塩野義製藥會社、資生堂藥鋪、武田製藥株式會社……等,也紛紛進駐台灣投資生根(這些品牌名是不是現在的我們也都很熟悉呀!)並且,隨著各大藥商的進駐,還帶起了「漢藥」、「科學漢方」的發展。
日治時期所謂的「漢藥」,即現今的「中藥」;「科學漢方」,即現今的「科學中藥」,在日治後期,以及國民政府初期,可是一般台灣家庭、鄉下人家的救命藥!
因糖業的成功,將糖業的資源轉注於古柯鹼產業;又因古柯鹼大獲成功,使日本注意到台灣製藥產業的潛能,有了金雞納樹的栽植與奎寧的提煉;金雞納樹所帶起的「規那學」(即「奎寧學」)吸引日本知名藥廠的注意,於是紛紛進駐台灣,甚至在台設廠。
這些藥廠後來結合台灣本有的漢藥藥房,漸漸融合蛻生出屬於台灣自己的製藥產業,同時也為台灣當時的醫藥衛生環境帶來極大進步。
這就是「甜與苦、毒與藥」的真意。
[1] 據許嘉棟先生的訪談,當時藥仔會社周邊都是玻璃製造廠,專門為藥仔會社生產藥瓶,蔚為盛況。